电子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编制完成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加强标准化工作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行业按领域、成套成体系开展标准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电子行业圆满完成了《电子信息领域“十二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需求,分析了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理清了标准现状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情况,开展了国内外相关标准的调研和对比分析,完善了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体系表,明确了未来三年标准化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为进一步提高标准与产业的贴合度,全面、系统、科学地开展电子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了依据。
便携产品锂离子电池安全强制性国标发布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受到各界高度重视,特别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因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而更加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针对上述情况,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制定了锂离子电池安全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 安全要求》(GB31241-2014),并于2014年12月5日正式发布。该标准以保护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为目的,在综合采纳国内外电池标准中成熟安全测试项目的基础上,补充修改了保护电路、标识耐久性等相关要求,特别针对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提出了相应的安全性要求和试验方法,并对质量控制、产品设计及导线阻燃试验等提出了附录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锂离子电池综合标准技术体系,解决了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鱼龙混杂、无标准可依的现状,并为进一步开展锂离子电池安全认证提供了技术依据,同时结合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等产业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持续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推动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电子行业重点领域综合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
适应当前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快速发展的需要,半导体照明、云计算、物联网、锂离子电池、光伏等一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的综合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产业链各方共同参与、相互配合,通过编制重点领域综合标准化技术体系,加强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标准研制的重点方向和重点项目;通过成套成体系地推动重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打通产业链各环节,着力构建相互衔接、协调配套、科学有效的综合标准化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提升标准对全产业链的支撑力度。
电子行业社会责任建设走向标准化
社会责任建设是提升企业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需要,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2014年,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迈上新台阶。《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指南》重点行业标准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在已有成果基础上,不断促进行业对社会责任工作的共同理解;开启首批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实践基地建设,推进行业社会责任标准评价等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践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等行业重点责任议题的解决方案,积极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国内外交流合作;组织召开第三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搭建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平台,发布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交流分享行业企业社会责任典型实践案例,总结行业社会责任工作成绩,表彰行业社会责任先进,推动行业社会责任建设,不断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2014年中关村国际标准化工作硕果累累。《船载北斗系统接收机设备性能标准》提案获得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式批准,这是国际组织批准通过的第一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相关领域应用的国际标准,标志着我国北斗全球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信威通信的McWiLL技术正式成为ITU国际电信联盟公共安全和救灾通信领域(PPDR)国际标准,是继McWiLL成为国际空地无线通信标准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闪联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第7部分ISO/IEC国际标准正式发布;IEEE音视频1857工作组秘书处落户中关村视听产业技术创新联盟;IEC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智慧家居用例”工作组秘书处落户闪联。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创制国际标准共145项,重点领域国际标准实现不断突破,使得中关村企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发生重要转变,在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逐步掌握了国际标准话语权。
我国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话语权”进一步提升
我国积极主导制定云计算、物联网、射频连接器、同轴通信电缆等领域的国际标准。《信息技术云计算概述和词汇》、《信息技术云计算参考架构》、《同轴通信电缆第9部分:柔软电缆分规范》等8项云计算、同轴通信电缆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基于我国自主技术的《物联网参考体系结构》和《传感器网络测试框架》等2项物联网领域国际标准获ISO/IEC批准立项。标志着我国相关产业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进一步提升了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的话语权,增强了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自主技术和产品“迈出国门、走向国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责任编辑:吴丽琳